企业动态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企业动态

礼品在中国礼节中的演变

点击:3855 日期:2013-01-31 选择字号:
分享到:

 春节将至,人情往来中少不了有礼品。实际上,礼品经济在当代中国异常火爆,在平头百姓那里,送礼是表达一种亲情和友情,不会有太多功利性;而对有功利性需要的人来说,送对礼品就非常关键。

  礼品在古代本意是敬鬼神的祭物,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制度化和程式化的礼制。由于礼制具有道德意义和政治意义,具有很强的强制性,如果违反了礼制,后果是很严重的,比如,春秋时代,楚王不向周天子进贡茅草,引起了诸侯围攻。后来,礼品逐渐商品化和世俗化,变成了上至庙堂下至江湖的习俗、精神。

  作为一般百姓,如果是比较熟悉对方的偏好和现实需要,送某些恰当的礼品显然要比送礼金更能体现某些社会价值和意义。但在攀比心理和炫耀性送礼的诱导下,礼金越来越高,最终会成为双方的负担。

  就普通百姓春节送礼而言,一份调查报告显示,大部分人认为春节应当送礼,送礼对象主要是父母,礼品主要是食品。事实上,春节送父母礼品,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孝顺父母的精神,礼品要讲究实用。西方人过圣诞节时,父母会送给小孩合意的礼品,中国人过春节时父母长辈会给小孩“压岁钱”。在这里,送出礼品和压岁钱的举动不是商品交换,而是一种祝福性表意和情感性互动。然而,压岁钱在很多地方也在慢慢异化,使得送压岁钱变成一种攀比性的行为,不仅失去了原有的传统功能,而且也造成了孩子们盲目攀比的心理。

  值得关注的是,近些年来,亲友之间礼金数目也存在着自我强化的攀比性和炫耀性,给社会各个阶层都造成了很大压力。比如,结婚的“份子钱”原意是帮助性的,集中亲友之间的微薄力量帮助小夫妻,给他们生活提供一个好的起点。然而,目前这种份子钱已经成为城市人和农村人都难以承受的“负担”。

  送礼和收礼之间应当是一种利益平衡关系,然而,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“付出-回报”失衡的现象,于是人们就找出各种理由来办喜事收礼,这已经失去了“礼品”的传统意义,甚至变成了一种陋习。比如有媒体报道称,重庆秀山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,请客送礼在当地演化成一场“公害”,有的人变着花样、巧立名目“过事务”敛财。没考上大学摆“安慰酒”,房子贴瓷砖也要“过事务”……在有些镇,人们摆酒请客几近疯狂,成为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。

  礼品经济是从我们的文化基因之上生长出来的,如果限制在其合理意义上,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利己利他性的互惠行为,也会维持社会公正,促进经济效率。然而,如果陷入恶性循环,或者成为官员寻租的外衣,对于社会公正与经济效率来说,礼品就丧失了其内在精神,成为“撒旦的礼品”了。

评论信息

暂无留言!
发表评论
姓名:
内容:
验证码: 点击换一个 看不清?

1.尊重网上道德,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,不发表攻击性言论。
2.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。
3.产品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。
4.不支持HTML代码且留言要通过审核后才会显示,请勿恶意留言。